作为人流量大、化学试剂多的特殊场所,医院一直都是火灾防范的重点单位。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卫健委已通过紧急电文通知广州辖区内的所有医院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广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也于近期开展了医疗机构消防安全大排查。
人来人往的医院里,可能存在哪些消防安全隐患?万一遇上医院着火,我们该怎么自救?消防专家建议,来到医院后,首先要留意安全疏散楼梯的位置,明确离自己最近的逃生通道,并留意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
在广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重点保卫处二级指挥长黄铭生看来,医院场所的火灾防范难点不少。
他介绍,院内有较多的电气设备,每天用电量大、电路负荷大,存在电气火灾隐患;院中常存放着大量的药品、化学试剂及医疗救护材料,易燃物、可燃物较多。
发生火灾后,医院疏散难度、扑救难度都较大。医院内通常建筑结构复杂、建筑内的功能用房多,导致人员疏散时需要走的路程较远。况且,医院的人流量大,大多又都是病人,逃生能力较弱,发生火灾后更为危险。
广州市一所三甲医院保卫科的消防安全负责人杨生(化名)称,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医院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门诊、住院部、手术室等常常连成一片,火势容易蔓延。因此,院内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压力“非常大”。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医院出于防盗考虑,往往将消防安全通道的门关闭,为火灾逃生埋下隐患。
上述三甲医院分管消防工作的院领导则告诉记者,医院消防安全的另一大隐患在于施工。在医院基建工程中,很容易产生火花等情况,稍不留意就酿成意外,必须要找专人严格监督施工方,同时及时清理周围易燃易爆材料。
某建筑公司的项目安全总监李毅介绍,室内装修阶段最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在此期间,施工现场的可燃物、易燃物会剧增,比如塑料膜、纸壳、油漆等;动火作业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的电器火花。
李毅表示,在一个规范的施工现场,一般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都会共同成立消防工作领导小组,日常会重点检查施工现场和仓库是否布置足够的消防水源和灭火器。为减少火灾隐患,施工方会把现场暂时不用的可燃和易燃的材料分开存放在仓库,并在仓库门口配备一个30公斤的推车式干粉灭火器。此外,施工现场还会设置一个“看火人”,全程旁站监督,如果发生火灾等意外,及时提醒施工工人逃离。
实际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医院消防安全管理一直都被摆在重要位置。
杨生表示,自国家管理规定出台后,其所在的广州这家医院就强化了消防安全管理,每日开展消防安全巡查,并成立专案组,定时开展火灾隐患专项检查;在消防设施的配备上,除了固定的设施外,也会设置流动设备,便于发生意外时及时拆解、搬运使用;人防技防方面,通过在医院内布置火警设施,一旦发出火灾信号,保卫科即可立马发现,派出人员紧急处理。
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对发生火灾时婴儿转运车的数量、停放位置、疏散路线以及紧急情况下谁来操作等细节,都作了清晰指引。针对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自救能力这一特点,该院新生儿科还创新研发了转运袋。
转运袋根据新生儿的普遍身高和体型定制,使用结实且防火的布料。一旦发生火灾或意外灾害需要紧急撤离婴儿时,医护人员就利用转运车和转运袋,一次性转运5个孩子,提高转移效率。
黄铭生介绍,检查时的首要重点是消防疏散通道是否畅通,部分医院的科室会将疏散通道门关闭,需要重点检查、督促改正。其次是对医院的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包括容易被忽视的医院锅炉房、有爆炸可能的高压装置等,同时检查医院内是否有违章搭建或存在装修材料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情况。此外,对电气设备的检查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医院使用年限较长的电气设备、电气线路,都可能会存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针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妇幼医院等一些专科医院,患者人群逃生能力有限的情况,消防部门会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专职消防及安保人员进行基础的消防救援及逃生培训,以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疏散能力及组织逃生的能力。
黄铭生建议,患者一定要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来到医院后,首先要留意安全疏散楼梯的位置,明确离自己最近的逃生通道。还要留意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院工作人员。同时,自身也要预防火灾,住院时不要在室内吸烟、不自带电热毯、电锅、“热得快”等电器,以免在使用中引发事故。
当火灾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湿衣物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进,以免吸入大量烟雾与毒气;如果房间外起火,可关闭门,尽量阻挡烟雾进入室内,打开窗,想办法逃生及呼救;如果被火海围困,可站在窗口用明显标志物挥舞呼救。
如果在高层,不要盲目从窗口跳下,应等待救援或利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等制作简易救生绳,用水打湿后,拴在窗框、栏杆等固定物上,缓缓顺绳滑下,到未着火区域等待救援。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医院工作人员或周围人员可用背、抱、抬等方式将其抢救转移。需要穿过烟火区域时,可用湿衣物遮盖被救者的头部及身体,防止其被热气或火焰灼伤。